构建解释学的理论体系需要从整体上根据当今社会政治观念和价值共识的变化来重新解释宪法条文,赋予其时代内涵,构建宪法解释体系。
然而,这种相互抑制的体系架构在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在很多时候不仅不能实现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初衷,还会导致机构重叠、职权交叉、人员臃肿。第三,加强职权设置合理性。
但在王权专制思想影响下,纠察的作用主要是充当封建王权的股肱心膂耳目之司,纠察的策略是异论相搅实现各不敢为非,纠察的目的是以治臣下实现治其众。隋唐时期,择刺史诏令群臣直言诏察访刺史县令诏等诏令,不仅对御史、刺史、言谏等台鉴官员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也对台鉴官员尤其是言谏官员的地位、职权作了阐述和明确,还制定了《监察六法》《风俗廉察四十八条》专门性监察法规。宋因袭唐制,复设六察,以御史中丞为实任长官。要整合规范纪检监察工作流程,强化内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二)辩证看待纠察百官思想,增强监察制度的规范性 中国古代重视对百官的监察。
新时代监察制度借鉴了中国古代对台鉴官员的铨选、考核、回避等经验,并进一步完善监察官制度,严格监察人员选拔、考核、任用程序。(《管子·臣道》)秦始皇建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其设立监察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纠察百官,使职臣尊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尊卑贵贱,不逾次行。2016年10月,中纪委机关会同全国人大法治工作委员会共同成立国家监察立法专班,在开展调研和起草工作,吸收改革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经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监察法草案(11)。
与此同时,由于宰相掌丞天子、协和百官、位高权重,台鉴官员常常难以纠弹其不法。实行监察官制度,从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方面严格选拔。在中央,秦汉设御使大夫,下设御史丞和御史中丞,统属侍御史、符玺御史、御史内史、监御史、刺史等。然而,古代监察体系在中央和地方层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受皇帝个人意志左右、行政权与监察权重叠交叉、监察行为受官场利益牵绊等因素影响,监察制度的效用大打折扣。
⑥巡按御史权力的不当膨胀,既破坏了巡按御史、按察司互相制约与监督的平衡局面,还致使其骄横跋扈、贪污受贿、指贪为廉,使有道之士不得行其志、奸佞谄媚者多为显贵。二是增强监察机关、纪检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统一性。
(25)《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第4页。明清时期,设六科给事中兼掌言谏与监察之责,设通正使司以出纳帝命、封驳违失。倘遇势要之人,纵知其贪秽,亦不肯纠参。(18)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5页。
⑦《宋会要辑稿·刑法》上,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4页。新时代监察制度则力避上述局限。在监察形式方面,形成了调查、留置、问责、巡察、移送检察和司法机关等形式。新时代监察制度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017年11月7日至12月6日,监察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公众意见。这一过程,注重实践经验,广泛吸取专家学者和公众意见,增加了立法的科学性。
异体监督在本质上是以一些官员来制约另一些官员、一种权力机构来监督另一种权力机构,但由于这些监督缺少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导致了相互倾轧、瞻前顾后、明哲自保,使是非、曲折、善恶相混淆。其次,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始皇帝颁布的吏见知不举令、汉景帝颁布的惩贪令、汉武帝颁布的察冤令等等,要求对官吏行政行为、司法行为、纲纪礼仪的奉行等进行监察,实质上成为台鉴官员开展监察的依据和准绳。因而,其作用虽为共识,其效能之积弊也始终存在。武帝时颁布《刺史六条》,以地方长官为监察对象,防止其与地方豪强勾结,是第一部地方性监察法规。(11)《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第34页。法律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及时将公众诉求上升为法律准则。新时代监察制度借鉴了中国古代对台鉴官员的铨选、考核、回避等经验,并进一步完善监察官制度,严格监察人员选拔、考核、任用程序。
(《管子·臣道》)秦始皇建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其设立监察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纠察百官,使职臣尊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古代监察立法多系于一人之意志、少数人之主张,立法的目的、内容、原则都是少数人高堂之内的谋划,不仅绝少吸收公众意见,立法的颁布也是仅凭皇帝的一纸命令。
⑥参见《国朝典汇》卷3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134-3187页。二、新时代监察法规对古代监察法律的创新 为了确保监察制度的运行,古代形成了涉及监察的律典、诏令以及专门性监察法规,并对监察法的实施也作出了制度性设置,为新时代监察法规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汉书·毋将隆传》)两晋时期,门阀政治盛行,李熹纠举县令刘友、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晋武帝赞李熹邦之司直,惩戒刘友,但为山涛、司马睦解脱到友为之缪惑朝士。要整合规范纪检监察工作流程,强化内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对澄清吏治、减少权力滥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专制主义作为古代监察制度难以逃脱的宿命,贯穿于各个环节,注定了监察效能的低下。新时代监察制度在此方面做了强化和创新。唐太宗认为:御史执宪,纲纪是司。
探讨新时代监察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提升的原因及途径,不仅可以梳理监察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古为今用,也可以探讨古代监察制度效能低下的原委。这既借鉴了古代监察制度监察网络的构建,也进一步使这一网络职权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有机统一,增强了监察权力的独立性,增大了多种监察力量的合力,职权设置更趋合理,从而避免了古代监察机构职权设置方面的重叠性、交叉性、模糊性。
③吕坤:《吕坤全集》卷1《守巡道之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3页。最后,合理设定地方监察委员会职能。
凸显地方监察委员会作用,使之与地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并列,赋予地方监察委员会对所辖区域以应有监察权限。(一)汲取古代立法智慧,增强新时代监察立法科学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有关吏治的法律,如晋国的常法、楚国的鸡次之典、韩国的刑符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要求,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双规措施(20),还进一步强调,要制定同监察法配套的法律法规,将监察法中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具体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法规体系(21)。新时代一切监察工作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新时代监察制度积极贯彻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各项要求,有效减少甚至克服了这些局限或不足,提升了监察效能。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制定和实施了《监察法》,配套法律体系也逐步得以确立,监察工作的所有环节都被纳入了法律框架内。
(14)各级监察委员会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并及时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上升为法律,最大程度确保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后,增强法律的公正性。
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古代形成了以监察体制、监察法律、监察思想为构成要素的监察制度。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强化,对百官的监察随之强化。
古代监察立法既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也缺少立法的试点,复杂现实有哪些尚未涵盖之处、监察法律有哪些难以落实之处、法律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弊病都无从知晓,故而其效用常大打折扣。如隋炀帝对动乱百姓,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隋书·炀帝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